“湖湘视界”团队社会实践活动(二)
“湖湘视界”团队社会实践活动(二)
校园网讯 6月29日,湖南理工学院“湖湘视界——追寻红色足迹,探访师友群像”团队怀着崇敬之心前往长沙橘子洲头,在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下及恰同学少年广场进行实地调研,并集中拍摄微党课短视频素材,为后续制作“革命师友群像”主题系列视频奠定基础。
橘子洲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
橘子洲是浩荡湘江历经数千年冲积而成的水陆之洲。1914年至1918年,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经常与同学登临橘子洲评判时局、纵论国事。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的一片热土。置身这片红色热土,仰望伟人坚定的眼神,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早期革命者群体的理想与激情,这也正是团队此行探究“革命师友群像”集体精神场域的重要切入点。百年征程,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
团队成员们乘观光车抵达橘子洲头,瞻仰巍峨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这座巨型雕塑高32米、长83米,由8000多块永定花岗岩砌筑而成,矗立在洲头,面朝东南方。其高度32米寓意毛泽东1925年创作《沁园春·长沙》时正值32岁。雕塑深邃的目光、飘动的长发和凝思的神态,生动展现了青年毛泽东“胸怀天下”的诗人气质与革命担当。大家驻足凝视,由衷感慨:“站在这里,才能真正理解‘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革命豪情!”
在恰同学少年广场,团队成员们重温了《恰同学少年》经典篇章。青年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气概,革命先驱“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着每位成员。橘子洲头的滔滔江水、广场镌刻的豪迈词章,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叩问化为直抵人心的精神洗礼。
恰同学少年广场
此次橘子洲之行,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红色记忆追寻,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党性洗礼。在返程途中,成员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正如我们在雕塑前深刻领会到的,石材也许会风化,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永不褪色!”
“真正的缅怀是传承,最好的致敬是践行!”
此刻,车窗外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雕像依然凝望着北去的湘江——那目光穿越百年,照亮了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心田,化作星火,生生不息。
责编/陈冰 初审/符婷 终审/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