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与传播岳阳故事——英语创意写作实践团队社会实践活动(二)

2025年07月03日 09:25  点击:[]

书写与传播岳阳故事——英语创意写作实践团队

社会实践活动(二)

校园网讯 7月2日,书写与传播岳阳故事——英语创意写作实践团队继续深入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村,聚焦古村落建筑群的独特构造与精神内核,在青瓦白墙间解码建筑智慧,于雕梁画栋中探寻文化基因,为后续的跨文化传播积累鲜活素材。

团队在当大门前合影留恋

团队来到烟火塘边,半月形的池塘与周边民居保持着精妙的距离,既满足村民日常浣洗需求,又能在火情时快速取水,堪称 “消防命脉” 与 “生活源泉” 的完美融合。塘边石碑上 “塘清则族兴” 的古训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与村民在石阶上洗菜、孩童在塘边嬉戏的鲜活场景相映成趣,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 “共担共享” 的社群伦理如何通过建筑空间代代相传。随后,成员们驻足于错落分布的天井建筑前,这些 “四水归堂” 的空中庭院暗藏古人智慧:四面屋顶的雨水沿檐角汇入天井,既应 “肥水不流外人田” 的家族凝聚理念,又通过暗渠系统实现百年不涝。指尖拂过青石板上的水痕,在 206 处天井的光影流转中,大家读懂了 “藏风聚气” 的生活哲学与天人共生的生态智慧。午后,团队穿行于纵横交错的小巷,宽仅尺余的巷道看似迷宫,实则暗藏 “主巷连房族、支巷通院落” 的秩序 —— 无论从哪个入口出发,最终都能通向中心广场,这种 “晴不曝日,雨不湿鞋” 的设计,既保障了各户私密性,又强化了家族向心力,恰如儒家 “和而不同” 的处世之道。在孝友堂与敦本堂,“百善孝为先” 的匾额、《张氏族谱》中的孝亲典故与《劝孝歌》的木雕唱词,更让建筑成为承载孝文化的立体教科书。

队员们在烟火塘前驻足

“一塘活水连起百家烟火,这种把公共利益藏在生活细节里的智慧,比任何文字记载都更动人。” 队员许颖在烟火塘边记录时感慨,指尖划过 “塘清则族兴” 的石碑,仿佛触到了族人代代相传的生活信条。观察天井排水细节时,队长陈甸甸仰望天井:“六百年不涝的秘密,藏在每一道精心设计的水痕里,这哪里是建筑,分明是写在大地上的生存哲学。” 穿行小巷时,队员黄丹妮意从三个不同入口尝试穿行,最终都与其他成员汇合,她在备忘录上写道:“小巷的脉络就是家族的血脉,看似分散却始终相连,这正是儒家‘修身齐家’的空间表达。”

张谷英村的建筑从来不是冰冷的砖石堆砌,而是活着的文化载体:烟火塘的粼粼波光里,荡漾着社群共生的温情;天井的四方格局中,沉淀着天人合一的智慧;小巷的交错脉络间,凝结着家族凝聚的密码。团队成员在丈量建筑尺度时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在记录空间布局时读懂了文化的基因。在后续的研究和学习中,队员们将以这些建筑细节与精神内核为素材,英语创作串联起 “形” 与 “神” 的故事,让世界看见中国第一古村落如何用一砖一瓦书写 “忠孝传家、生生不息” 的文明篇章,让传统智慧在跨文化传播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责编/陈冰 初审/符婷 终审/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