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院“青春接力 助跑童年”Runner志愿服务团队实践活动(八)
外语学院“青春接力 助跑童年”
Runner志愿服务团队实践活动(八)
校园网讯 7月5日,外语学院Runner志愿服务团队走进学院路小学,以“身体部位英语单词&博物馆”为主题开启沉浸式英语课堂。课程将博物馆历史文化与自身巧妙融合,通过情景互动、音乐绘画等多元形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拥抱英语学习。
课堂以欢快的《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律动操拉开序幕,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边唱边拍击对应身体部位,小脚丫跟着节奏在地板上敲出“哒哒”的鼓点,教室里顿时漾起此起彼伏的笑声。复习环节中,当“eye、foot”等单词卡片在黑板闪现,孩子们的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举起,前排的小姑娘甚至踮着脚尖晃动手臂,生怕志愿者看不见自己跃跃欲试的模样。新知学习时,志愿者展开博物馆实景图,指着恐龙骨架讲解“huge foot”,又让孩子们观察古埃及雕像的“round head”,讲到“see with your eyes”时,大家纷纷捂住一只眼,歪着脑袋模仿望远镜的样子,睫毛在阳光下扑闪出细碎的影子。
小朋友们在抢答
最具创意的是“扭扭棒工坊”与“博物馆奇妙画”环节:彩色扭扭棒在小手里翻卷成弯月形的eye,有的孩子给“眼睛”缠上金色丝绒当睫毛,有的用绿色扭棒拧出螺旋状的foot;绘画纸上,博物馆的玻璃穹顶下,孩子们画出长着翅膀的head、会走路的foot,还在恐龙化石旁添上举着望远镜的小人,彩铅勾勒的eye里甚至画了 tiny stars。当志愿者拿出星星形状的贴纸奖励时,孩子们争着把贴纸贴在自己的手工扭扭棒上,嘴里念叨着“cute eye”、“big head”,声音里满是得意。
小朋友们和志愿者一起做扭扭棒手工
课程尾声,志愿者分发的彩虹扭扭棒在教室里晃成流动的彩带,孩子们举着自己做的“身体部位小怪兽”跑来跑去,扭扭棒碰撞出“沙沙”的响声。这场把单词捏进扭扭棒、画进博物馆的课堂,让孩子们攥着手工品蹦跳时,口袋里不仅装着亮片贴纸,还装着“eye、foot”这些会跳舞的英语小符号——在动手又动脑的趣味课堂里,英语不再是课本上的符号,而变成了能捏在手里、画进画里的快乐密码。
在大班课堂上,志愿者老师们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且极具文化深度的“屈原投江的故事”主题英语课,在一群活力四射的大班小朋友中热烈展开。志愿者老师们精心筹备,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引领他们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课堂开篇,志愿者老师以绘声绘色的讲述,瞬间将孩子们带入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小朋友们个个目光炯炯,兴趣盎然,紧紧跟随着老师的节奏,沉浸在屈原投江的传奇故事里。当老师抛出“屈原为什么投江”这一关键问题时,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小朋友们纷纷高高举起小手,像一群急切展示宝藏的小探险家,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的见解,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在热烈的互动中,“loyalty(忠心)”、“river(江)”等新单词如同灵动的音符,自然地融入对话。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快速且牢固地掌握了这些词汇,真正实现了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的有机融合。
大班的孩子们在学习话剧
随着课堂进程的推进,志愿者老师深入剖析屈原在流放期间创作的不朽诗篇。通过细腻的解读,孩子们仿佛看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课堂的压轴环节——话剧表演《屈原的选择》,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话剧巧妙分为古代组、现代组和旁白组,共两幕。“湘江诗人”一幕,孩子们用纯真的表演重现了屈原投江的悲壮场景,令人动容;“时间旅行救援任务”一幕则充满创意,小朋友们化身现代使者,穿越时空劝说屈原带着希望活下去,展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英雄的敬仰。此次主题英语课,不仅是一次语言的盛宴,更是一场文化的传承。孩子们在思考中,收获了知识,更在心中种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此次“青春接力,助跑童年”英语教学活动,别出心裁地将语言学习与红色精神深度融合,为孩子们打开了别具一格的学习窗口。未来,Runner志愿团队会持续优化课程架构,深入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助力孩子们在英语学习的征程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成长为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栋梁。
责编/陈冰 初审/符婷 终审/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