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随笔】吴光华:如果没有(十一)

2023年07月10日 18:14  点击:[]

吴光华:如果没有(十一)

如果中国地图上缺少了那一角,那会是怎样一番模样——新疆,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约占中国国土的六分之一,一系列美名附丽于它之上:“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瓜果之乡”、“歌舞之乡”、“金玉之邦”、“亚欧黄金通道”……如果没有新疆,也许我们失去的,不仅仅只是中国地图上的一个赫然的地名、一只傲视四方的雄鸡,还有这些普泽和养育了数万中华儿女、支撑起民族复兴脊梁的汩汩源泉。跨入柳庄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着上面的问题。

左宗棠的故居柳庄,今坐落于离湘阴县城15公里的樟树镇,旁边是一条笔直的马路,马路一侧是一排居民楼,其中的饭馆商店之名多有左公字样。当年左宗棠掷自己多年教书所得九百两白银,在此购地水田七十亩、山地八十亩,并亲自精心设计了柳庄,率家眷耕读居住于此。走进柳庄,在青瓦、碧水、白墙间,不时陈列着一些有关耕种的物件,故居中多有读书学习之所——这也不难解释为何柳庄的对联中总是频频出现农事与读书。左宗棠号“湘上农人”,在屋舍巷道的古色古香中,我仿佛看见了一名农民般装扮的男人,翘着二郎腿,放松地坐在门槛或阶梯上读书。故居中的古物,除了岁月的痕迹,还残存着它主人的身影,它们知道它们属于这个时代,它们也见证了另一个时代,它们是这个时代的老人,在它们的青春里,一位挺立于兵荒马乱、国破家亡的岁月中的智者和勇者,或许给过它们无限的希望和温存。我,站在它们中间,慢慢的这股温度也开始蔓延至我的身躯。

我看见,黄沙漫漫,蔽日遮天,视野里面依稀显露出一排延伸的脚印和一个硕大的“奠”字。这是左宗棠进军新疆的队伍,前者是士兵们留下的,后者是一口铁黑色棺材——为了装下左宗棠。前进,前进,前进,68岁的左宗棠带棺出征,除去准备时间,七个月便扫平了新疆,这在当时中国的整个现实大形势之下堪称神话。除此之外,行军途中,左宗棠还兴办教育、植树千里……听景区负责人说,如今来自新疆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对于左宗棠的崇敬甚至超出了本地人。

左宗棠故居对面,便是两棵从遥远的甘肃移栽过来的柳树,取名“左公柳”,枝干苍劲,绿叶兴茂,身下的尘土在我的靠近中窸窸窣窣,似乎在替两位老者询问我是来自哪方的客人。我将手微微贴近它们的皮肤,抚摸着刻蚀着戈壁的荒凉与岁月的孤寂的皮肤。它们说它们想他了,我为它们擦了擦思念的泪水,把后人对于他的崇敬与铭记向他们娓娓道来,让他们放心。告别时,我沉重地说道:“当你看见中国的新疆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大放异彩的时候,不用怀疑,那正是他的微笑!”

我们曾经如此幸运,拥有过他。不过中华民族似乎一直都这样幸运,每当亡国灭种的危机降临之时,总有一群人舍生忘死地将她悉心扶起。“如果没有”——历史不允许假设,也从未发生过,我暗自为我们这个民族庆幸着。

离开柳庄的时候,我望了望远处的故居和柳树,下意识掏出手机写了一首诗:

左公柳想他


从它身上的沟壑里,我触摸到

漫天的风沙。越卷越高,它降下

尘烟和沙砾。


蝉说,他们来自西北的大荒漠

像一双苍老的肺,吐纳中国的

大半个版图。身姿凝固,成血柱。


一个巨大的古铜雕塑,一把寒光乍现的青铜宝剑。

当年,他们与左公一道,

只留下了背影。在天际的某个角落


问柳庄:

“脚下的土地,何时不压下了历史

的深痕?”历史,每一个瞻仰的视角

都背着一口棺材。它漆未干,滴下永逝的计时压缩一座座身躯。


越压却越伟大,在风沙里,一座泰山

被扛起!

昏。急促地挺立,哑默自己。

左公柳身下,拂拂微尘,

民族的裙摆向他示意。


湖水低鸣,翻出扉页的一角

旧照片上一张农夫的脸

温柔地看着来自西北大漠的

亲人。


责编/陈冰 初审/石红芳 终审/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