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随笔】朝语22-2BF赵安琪: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这便是孙少平的出场。刚掀开书的我并未预料到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将会给我带来多么巨大的震撼与感动。
我看着他接触到书籍,成为老师,却又因为学校合并失业。“走出去看看吧!”他心底一直有这样一个声音。他知道,自从他第一次看完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他便明白了,在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着一个辽阔的大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他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可以活得多美好啊!生活的诗情从他十六岁起就充满了他的胸膛。于是,他走出去了,去寻找那个在脑海里浮现好多好多次,却从未见过的世界。事实上,这是一场既定的出走,因为他多读了书,就不能像哥哥一样,把满腔的热情挥洒在土地上,全力以赴地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不去管世上的纷纷扰扰。他只能大着胆子,尝试着走出去,去寻找不确定的未来。初到黄原的孙少平在最底层做着揽工汉,风餐露宿,居无定所,原来的嫩皮细肉变得又黑又粗糙,可我知道,肉体的困苦从来打不倒他,他是那样执着地在寻找双水村外的辽阔陌生世界,对他而言,精神世界的干涸才能被称之为灭顶之灾。命运从未放过他,每当攀爬上一寸岩壁,生活的重锤便会落下,师傅为了保护自己而死,为他构建精神世界的晓霞在洪灾中牺牲,在煤矿工作时毁容,一锤接着一锤。他是矿石,在苦难之火的淬炼与生活之锤的捶打下,百炼成钢,如今坚硬又闪亮。命运也曾诱惑他,虽然田晓霞家庭条件优越,但孙少平并没有把她作为闯世界的资本。后来在村支书家揽工,被看上做上门女婿,这样就可以拥有黄原户口,实现阶层跨越,但是孙少平仍然拒绝了,他宁静地、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
这便是孙少平,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的孙少平,他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他顾不得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他既坚持不懈地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求太多的回报和热爱生活,而是理性而清醒地面对现实。“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这句顾城的诗多么像是对孙少平人生的写照。
生活中有多少无奈和遗憾,又有多少悲伤和遗憾?风吹雨打的侵蚀,必然是寂寥而苍楚的流水,静静地流淌着青春的奋斗与触碰的理想岁月。当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踌躇不前时,我恍然间看到了孙少平,他就那么静静地站在黄土地上,他说:“生命的意义比我们实际得到的更大;关键是我们的心是否充实。”他说:“想想看,每个人的生活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自己的世界而奋斗。”他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他说:“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他说:“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
是啊,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只管前进吧,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
--朝语22-2BF赵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