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权麟、黄婉仪:三下乡英语教学——在历史与语言中架起桥梁(三)
董权麟、黄婉仪:三下乡
英语教学——在历史与语言中架起桥梁(三)
清晨九点,阳光洒满教室。我翻开印有“Runner志愿队”标识的教案,与二年级孩子们开启了“青春接力,助跑童年”三下乡英语课的奇妙旅程。
教室里回荡着孩子们清脆的“Hello!”和“Good morning!”仿佛初绽的蓓蕾。当稚嫩的手指划过字母表,从A到Z的旅程在专注的眼神中展开。教到“cat, dog, pig”时,模仿动物叫声的游戏让课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最特别的是将“Baling Square(巴陵广场)”融入教学——孩子们努力跟读这个陌生词汇时,眼中闪烁着好奇与自豪的光。原来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连接孩子们与家乡、与世界的无形桥梁。

小班教学
随后的绘本创作环节,画笔成为孩子们表达世界的魔法棒。彩铅在纸上飞舞,巴陵广场的轮廓渐渐清晰,岳阳楼的飞檐也跃然纸上。孩子们用彩笔在纸上一笔一笔画下生动的岳阳楼,融入他们美好童真的想象,创意十足。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填满容器,而是点燃火焰——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造者与表达者。

小朋友绘画岳阳楼
下课铃声响起,几个孩子围过来,仰着红扑扑的小脸说“Thank you, teacher!”这声感谢,比任何教学理论都更生动地诠释了教育的真谛——那是心与心在真诚互动中彼此照亮。
回望教室,我更深切地理解了“青春接力,助跑童年”的分量。Runner志愿队今日的短暂驻留,是在孩子们心田播下语言与探索的种子。这双向奔赴的温暖让我确信:凡真心付出的微光,终将汇入希望的星河。
教育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接力。我们今日在孩子们成长跑道上轻轻助推的这一步,未来可能成为他们奔向广阔天地的起点。那朗朗书声里跳动的,不仅是英语单词的音节,更是乡村孩子与世界对话的勇气——每一颗被知识擦亮的童心,都是时代星河中不可替代的光点。这个暑假,我跟随团队参与了三下乡活动,在学院路开展小班英语教学。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收获满满,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意义与力量。
走进教室,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好奇与期待的眼睛,瞬间点燃了我教学的热情。这堂课,我计划以一种特殊的方式 —— 中英文对照,向孩子们讲述平江惨案的故事。平江惨案是一段沉重而悲壮的历史,通过讲述这段故事,我希望孩子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
我用生动的语言,缓缓展开故事的画卷。当讲到抗日志士们为了和平与正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时,孩子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眼神中透露出对烈士的崇敬。在讲述过程中,我适时地引入英文单词 “Park”、“Peace”、“Friend”、“Farmer”、“Flower”,将这些单词与故事中的场景紧密结合。比如,提到烈士们在“Park(公园)”中秘密集会时,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 “Park” 这个单词;讲到大家渴望“Peace(和平)”,不再有战争时,“Peace” 这个词也深深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单词,还对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大班教学
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参与互动,争相用刚学到的单词造句。看着他们认真思考、努力表达的样子,我内心充满了欣慰。随后,我们一起学习背诵 “My favourite color” 这篇短文。在朗读过程中,我耐心纠正孩子们的发音,鼓励他们大胆开口。渐渐地,教室里响起了整齐而响亮的朗读声,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这堂课结束后,我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思考。这次三下乡英语教学活动,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情感与价值观。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继续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用自己的力量,为更多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铭记历史,拥抱未来。
集体合照
责编/陈冰 初审/符婷 终审/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