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随笔】英语25-1BS谭晶:军训心得

2025年09月25日 08:46  点击:[]

军训心得

军训场是青春的练兵场,汗水浸透的迷彩服里,藏着我们从“生涩”到“坚韧”的蜕变。在最近的几天里,战术匍匐的“贴地前行”让我读懂了“放低姿态才能快速突破”,而踢正步的“定脚定手”与“鼓乐同行”,则教会我“细节里的专注”与“团队中的默契”。这两段看似不同的训练经历,却共同拼凑出“坚持”二字最生动的模样。

战术匍匐:在阳光大草坪中磨出“不服输”的棱角。

“低姿匍匐!到我这来!”教官的口令刚落,我便抱着枪趴下了。第一次爬战术时,我像只被按着头的螃蟹:膝盖在碎石上蹭出火辣辣的疼,手肘被草垛子磨得绯红绯红的,枪口还老是朝着地下,短短不到10米的距离,成绩在这一排垫底。“你们这是‘蛆’吗?看看别人怎么用膝盖发力!”接着我们又开始了一次次的爬战术进行,“谁先爬到前五名,谁就能先休息”同学们听到这句话,都像打了鸡血似的,争先恐后的向前爬。一次、两次、三次,每一次战术执行我都努力地向前爬,但前五名中依旧没有我的身影。在最后一次战术执行中,我使劲地向前爬,期间全然不顾外界的声音,心里边只有一个声音:我要赢!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拿到了队列前五!我瘫在草地上笑出声,迷彩服上到处插着草,却比任何勋章都耀眼——原来所谓“进步”,就是把“我不行”的念头,踩在泥泞里变成“我能行”。

踢正步:从“定脚定手”到“鼓乐同行”的团队修行。

如果说战术匍匐是“个人的倔强”,那踢正步就是“集体的修行”。刚练“定脚”时,我单腿站立不到30秒就开始晃:脚面绷不直,像耷拉的面条;重心总往后倒,感觉下一秒就要摔个屁股墩。教官拿着尺子量:“离地30厘米!误差超1厘米就加练10分钟!”我们只好盯着前排同学的后脚跟,在心里默数“1、2、3……”,直到双腿麻木得像灌了铅。“定手”训练更像一场“手臂大战”:有人摆臂时手肘太弯,像在抱西瓜;有人手腕外翻,活像要去够天上的云。教官让我们用绳子把手臂绑在“距身体30厘米”的位置,再跟着口令“一!二!”反复起落。我和隔壁的女生互相监督:“你的小臂没平行地面!”“你的掌心又朝外了!”“你顺拐啦!”练到肩膀抬不起来时,就互相揉着胳膊打气,她塞给我一颗薄荷糖:“等咱们步伐能合上鼓点,肯定超帅!” 最难忘的是合着鼓乐作为标兵给大家示范走正步的那天。当《分列式进行曲》响起,鼓点像重锤砸在心上,我们的脚步从“各踩各的”慢慢变成“同频共振”:脚落地时“啪”的一声整齐划一,摆臂时“唰唰”的声响汇成一股洪流。我盯着前面同学的后脑勺,突然觉得:原来集体的力量这么神奇——一个人的坚持是萤火,一群人的默契就是星河。

迷彩之外:比动作更珍贵的“成长密码”。

正步的鼓乐声里藏着每个人的故事:战术场上磨破的膝盖,正步训练时湿透的迷彩服,还有休息时互相分享的薄荷糖和创可贴。教官说:“军训教你们的不是动作多标准,而是‘咬牙再坚持一下’的勇气。”是啊,战术匍匐时,我们学会“放低姿态才能更快前进”;定脚定手时,我们懂得“细节里藏着成功的钥匙”;跟着鼓乐走正步时,我们明白“团队的默契能让平凡变成震撼”。这些藏在汗水里的道理,比任何名次都珍贵——它告诉我们:青春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是“摔倒了再爬起来”的韧劲,是“和伙伴们一起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的温暖。

如今再想起军训场,最清晰的不是考核成绩,而是那个趴在凹凸不平的草地上爬战术的自己,那个单腿颤抖却不肯放下的自己,那个和同学们合着鼓乐迈出整齐步伐的自己。这些瞬间像一颗颗星星,照亮了“坚持”的意义:所谓成长,不过是在迷彩青春里,把每一次“想放弃”,都变成“再试一次”的勇气。

——英语25-1BS 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