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梦圆、刘以蘅:生命与自然的双向治愈之旅(九)
杨梦圆、刘以蘅:生命与自然的双向治愈之旅(九)
在岳阳残联的志愿服务中,我以助教身份参与了一场融合生态理念的特殊课堂实践。这次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关于生命与自然的双向治愈,让我对环保教育与志愿服务有了更深的理解。
主题课上,老师以“认识岳阳生态公园和身边的昆虫”为核心,通过动画短片、趣味问答的形式,将基础的生态知识融入其中。我负责协助展示环保教具,引导孩子们观察岳阳当地的各色动植物。当有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说出“我们要一起保护小动物和小花”时,我感受到生态理念正像种子般在他们心中悄然发芽。这些特殊的孩子虽然理解速度不一,但专注观察教具、积极举手的模样,让我看到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责任感。
游戏课成为生态知识的“活课堂”。我们设计了“生态大闯关”游戏,用冰淇淋筒和泡沫桥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让孩子们在闯关中深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理解。过程中,有的孩子因动作不协调而紧张,我蹲下身握住他们的手,陪他们一步步完成闯关。当团队成功闯过最后一关时,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样子,让我意识到寓教于乐的力量——生态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在趣味中培养习惯。
手工课则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创意实践。我们利用废旧纸片、黏土等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萤火虫青草图。我手把手教他们裁剪、粘贴,倾听他们对作品的奇思妙想:“绿色卡片撕开就成了小草草”这些充满童趣的表达,让我看到生态与艺术结合的无限可能。孩子们专注创作的神态,也让我明白,环保行动可以从身边的点滴创意开始。
课间跳操环节,我们编排了一套“绿色律动操”,用活泼的音乐与动作模拟植物生长、鸟儿飞翔的姿态。孩子们挥舞手臂模仿大树,蹦跳着扮演小动物,活动室里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在与他们一同律动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生态教育的另一种温度——通过肢体语言,让环保意识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活动结束时,看着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环保作品,那一刻,觉得“废品改造”小物件变得无比珍贵。这次志愿服务让我深刻认识到,生态教育没有门槛,每个人都能成为环保理念的践行者。这些特殊的孩子教会我,环保不仅是宏大的命题,更是耐心引导、身体力行的过程。未来,我愿继续以志愿之名,将绿色种子播撒在更多人心中,让环保与爱同行。
责编/陈冰 初审/符婷 终审/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