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心奕:笔墨为证,初心永驻(十一)
丁心奕:笔墨为证,初心永驻(十一)
怀揣着追寻红色根脉的赤诚与讲好红色故事的使命,我作为“湖湘视界——追寻红色足迹,探访师友群像”团队的通讯稿负责人,踏上了此次意义非凡的三下乡实践之旅。作为一名刚转正的中共党员,这段旅程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堂沉浸式的、行走的党性教育课。从新民学会旧址的初探,到橘子洲头的壮怀,再到爱晚亭下的沉思,我的职责便是将团队所见、所感、所思凝练成有温度的篇章。
当双脚真正踏进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和蔡和森故居的门槛,“革命师友群像”这一研究框架瞬间从纸面跃入现实,变得无比鲜活而震撼。置身于当年毛泽东、蔡和森等青年志士彻夜论道的斗室陋居,凝视着那盏可能照亮过他们思想的油灯,触摸着承载厚重历史的“沩痴寄庐”门匾,那些曾经略显抽象的词汇——“群体奋斗图景”、“精神共振”、“集体力量”,瞬间被赋予了滚烫的血肉与蓬勃的呼吸。那一刻,我深刻体悟到:我们党磅礴伟力的源泉,一直以来,就深植于这样一群信仰坚定、志同道合、紧密团结的“群像”之中。他们并非孤胆英雄,而是在思想的碰撞与砥砺中共同成长。那些彻夜的讨论,充满了追求真理的坦率交锋与毫无保留的思想互助,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这何尝不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在青年时期最生动、最本真的实践雏形?先辈们用行动诠释了,真理越辩越明,组织的力量在坦诚的思想交流与相互砥砺中得以凝聚和壮大。
这次实践,也让我对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切、更具体的认识。它绝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凝聚人心、巩固信仰、传承精神的重要战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拥有前辈们难以想象的传播载体——蓬勃发展的线上媒体。我们应当善用这些工具,守正创新,将党的故事、中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转化为青年一代喜闻乐见、易于共鸣的叙事;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充沛。在青年群体中有效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正是我践行党员义务、贡献青春力量的重要战场。
“湖湘视界”的实践之旅,是我党员生涯中一堂无可替代的“行走的党课”。它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成长必须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唯有将“小我”融入时代的“大我”,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坚定信念,方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笔墨为证,初心永驻,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将指引我继续前行。
责编/陈冰 初审/符婷 终审/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