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洁:以青春之笔,绘红色画卷(十七)
陈琳洁:以青春之笔,绘红色画卷(十七)
作为“湖湘视界——追寻红色足迹,探访师友群像”团队的一员,我在此次三下乡实践中承担了剧本编写、视频拍摄及问卷调查等工作。这段旅程不仅让我深入触摸湖湘大地的红色脉搏,更让我在实践中领悟到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与担当。
一、剧本创作:让历史“活”起来
在前期筹备中,我负责撰写以“新民学会青年群像”为主题的微剧本。为了向观众更生动地讲述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青年在沩痴寄庐中畅谈理想的场景,我反复研读史料,揣摩人物性格与时代语境。如何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语言?如何让当代青年与百年前的“00后”隔空对话?这些问题成为创作的核心。最终,我们以“一盏油灯”为线索,串联起青年们关于救国道路的辩论,通过“真理越辩越明”的冲突与共鸣,展现革命先驱的赤子之心。当演员们身着长衫在旧址实景中拍摄时,那段“觉醒年代”仿佛穿越时空,与我们产生了深刻的精神共振。
二、镜头记录:用光影传递信仰
作为视频拍摄的参与者,我深刻体会到“镜头即语言”的力量。在橘子洲头,我们通过镜头展现“湘江北去”的壮阔,用特写捕捉团队成员在伟人雕像前的崇敬;在爱晚亭下,我们通过长镜头还原“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诗意,穿插访谈片段,探讨青年毛泽东“问苍茫大地”的思考。剪辑阶段,我们大胆运用年轻化的视听语言——快节奏转场、动态字幕、历史影像与实景的叠化,让红色故事“潮”起来。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新媒体时代下,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既尊重历史真实,又创新表达形式,才能打动“Z世代”的心。
三、问卷调研:倾听时代回响
为了解红色文化在青年中的传播效果,我们设计了关于“湖南第一师范革命师友群像了解情况与红色精神传播方式调查”的问卷调查。在长沙街头、高校校园以及互联网线上发放的500余份问卷中,数据显示:超过70%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短视频、沉浸式体验学习党史。一位大学生在访谈中说:“如果历史只是课本上的铅字,它离我们很远;但如果能‘看见’革命者也曾是和我们一样热血的青年,信仰就有了温度。”这让我们意识到,红色教育必须贴近青年视角,用共情打破时空壁垒。
四、初心永驻:从“实践者”到“传承者”
这次实践让我我清晰地认识到:红色基因的传承,既需要“仰望星空”的敬畏,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创新。作为共青团员,我愿以笔墨为桥,以镜头为窗,让红色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愿以调查为基,以需求为导向,探索更多“走新”更“走心”的传播路径。
未来,我将继续带着这份沉淀的思考,在讲好红色故事的路上坚定前行——因为初心如炬,使命在肩;因为青春之我,必将以青春之力,点亮信仰之光。
责编/陈冰 初审/符婷 终审/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