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烨:对话百年前的“同学少年”(二十)
王紫烨:对话百年前的“同学少年”(二十)
作为土生土长的长沙人,当我换一种身份,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湖湘视界”团队负责人的身份回到这片热土,熟悉的街巷被赋予了新的历史纵深。我们扛着摄影设备去到新民学会旧址、橘子洲与岳麓山脚下,试图用镜头去描绘那群“同学少年”的生命温度,制作一部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年大学习”影像志。
踏进周家台子那方竹篱环绕的院落,青瓦木门在六月阳光下静默。当镜头聚焦堂屋内复原的木桌时,历史的无数细节在此刻显现:与会者中除罗章龙外,全是一师范师生——毛泽东的课桌距离此处仅三公里,思想的火花已在此燎原。更震撼的是在辅助陈列室读到的数字:学会存续三年间,74名会员中有32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展柜里蔡和森从法国寄回的书信复印件上,他用墨迹铿锵地写着:“先要组织党——共产党”,而毛泽东回信“没有一个字不赞成”。那一刻,“建党先声”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成为青年与青年跨时空的精神共振。
第二日,我们安排在“恰同学少年”主题广场。隔江眺望,橘子洲头如一艘巨舰劈波斩浪,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在浩渺烟波中愈显巍峨。宽阔的江面金波粼粼,湘水奔流不息,仿佛一卷永不褪色的时光胶片。凝视着滔滔江水,我们讲述起当年一师范学子在此的豪迈:寒冬腊月,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常呼朋引伴,跃入刺骨的湘江击水冬泳。那并非单纯的体魄锻炼,而是淬炼意志的自觉挑战——在“文明其精神”的同时,更要“野蛮其体魄”,以强健筋骨迎击时代寒流。镜头缓缓扫过江面粼光,仿佛能看见百年前那些破浪前行的年轻身影,听见他们搏击风浪时的朗朗笑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在雕像前不由自主地回忆起《沁园春·长沙》。江风猎猎,吹动团队成员手中的旗帜,也吹动了历史的书页。百年前地叩问,在江涛声中有了更深的回响:当年那群冬泳者,早已将个人命运与民族沉浮绑在一起;今日我们立于潮头,更需以“中流击水”之志,共担时代巨浪。
最后一站,我们来达到了岳麓山脚下。凝视着眼前喧腾的人潮,我忽然读懂了历史的深意:当年那群忧心忡忡的青年叩问“中国该何去何从”,而今日亭台间这川流不息的烟火人间,便是时代交付的最壮阔答卷。当年他们讨论的“民众联合”,已化作今日游客脸上从容的笑意;他们构想的“教育救国”,正由山下湖南大学的莘莘学子躬身践行。而爱晚亭下,游人们在此歇脚、谈笑,正以最平凡的方式宣告着答案——这山河无恙、百姓安康的盛景,便是对先辈赤子之心最隆重的告慰。
此番实践,唤醒的远不止对历史的敬意。当我们在“恰同学少年”广场隔江远眺,看湘水汤汤承载着百年前的豪情东去;当我们在爱晚亭如织的人流中,听见盛世欢歌与历史诘问的壮阔和鸣——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在胸中激荡:历史交付的答卷已由先辈书写,而时代提出的新考题,正亟待我辈青年挥毫。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立于两个百年的交汇点,我们当以这份被唤醒的赤诚为火种,点燃未来的精彩。
责编/陈冰 初审/符婷 终审/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