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妮:书写与传播岳阳故事——英语创意写作实践团队社会实践活动(二十三)
黄丹妮:书写与传播岳阳故事——
英语创意写作实践团队社会实践活动(二十三)
踏入张谷英村深处,在当大门旁,有一家豆腐作坊,一阵温润的豆香从青砖灰瓦间漫溢而出。循着香气拐进巷尾的老作坊,一位身着蓝布衫的村民正围在大木盆旁忙碌,铁锅里翻腾的豆浆泛起细密泡沫,这便是张谷英村传承百年的油豆腐制作现场。没有精致的仪器,唯有代代相传的手艺与掌心的温度,让每一块豆腐都浸透着古村的烟火气。
制作油豆腐的工序远比想象中繁琐。清晨六点便泡发的黄豆,在石磨中被磨成乳白的浆汁,村民大伯握着磨柄匀速转动,"推磨要沉住气,快了出浆粗,慢了出浆少",他布满老茧的手与磨盘接触的瞬间,仿佛与百年前的先辈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滤浆时,纱布绷紧在木架上,豆浆缓缓渗出,留下细腻的豆腐渣,"这一步得像给娃娃擦脸,轻了滤不干净,重了要漏浆",大婶边说边用竹刮子轻轻刮擦纱布,动作里满是对食材的珍视。

大伯制作豆腐

大伯炸豆腐
最令人惊叹的是点卤环节。大伯从陶瓮里舀出一勺盐卤,手腕微倾将其缓缓注入豆浆,"盐卤多一滴则老,少一滴则嫩",他凝视着豆浆由清转浊、由稀变稠,待表面结出薄如蝉翼的豆皮,便知时机已到。压制豆腐时,方形木框里铺好棉布,舀入豆花后用重物压实,挤出的水分顺着木框缝隙滴落,叮咚声像是时光的节拍。最后入锅油炸,大伯用长竹筷翻动豆腐块,在热油中腾挪的动作利落干脆,豆腐鼓胀的瞬间,他总能恰好翻面,从未有一块炸焦 —— 这双眼睛在灶台前守了半辈子,早已能从油花的翻滚中读懂火候的密码。与此同时,豆腐块在热油中渐渐鼓起,表皮变得金黄酥脆,咬开时内里的蜂窝状气孔里还冒着热气,豆香混着油香在舌尖炸开。
同样的灶台,相似的手法,唯一的不同是如今多了年轻人用手机记录过程的身影。"俺们这手艺,不怕麻烦就怕没人学",大伯看着翻滚的油豆腐,眼里既有自豪也有期待。队员们学着翻面时笨手笨脚,热油溅起时慌忙躲闪,对比村民们从容不迫的姿态,更懂这方寸之间的功夫,是岁月熬出的从容。
队员细闻新鲜出炉的油豆腐
离开时,油豆腐的香气还沾在衣角,忍不住买了一些带回去给家人尝尝。咬下一块刚出锅的成品,酥脆外壳下的蜂窝状气孔里,藏着的不仅有豆香,还有对食材的敬畏,对工序的坚守,对生活的热忱,更有张谷英村人 “慢做细活” 的生活哲学。那些被磨亮的工具、被熏黑的灶台、被重复万次的动作,都是比文字更鲜活的传承。或许未来用英语讲述这个故事时,我们会说:这方寸之间的豆香里,藏着中国人对待生活的虔诚,藏着古村落穿越时光的生命力。
责编/陈冰 初审/符婷 终审/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