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挚嫒:在历史现场唤醒信仰回响(二十七)

2025年07月08日 16:37  点击:[]

张挚嫒:在历史现场唤醒信仰回响(二十七)

作为“湖湘视界——追寻红色足迹,探访师友群像”团队的主讲人,此次三下乡实践对我而言,既是一次深刻的沉浸式学习,更是一场淬炼责任担当的旅程。我的核心使命,是在新民学会旧址、橘子洲头、爱晚亭的红色坐标上,以文献为舟、镜头为桨,在历史与现实的激流中摆渡思想的星火。

为还原新民学会的精神内核,我埋首于《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的墨香之中。踏入那间青瓦木门的小院,指尖抚过复原木桌的斑驳边缘,1918年4月14日的那场聚会骤然鲜活——13位青年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火种,在此刺破暗夜,点亮曙光。我向团队成员讲述:眼前这方寸之地,正是青年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彻夜论辩的思想战场。我特别引用了蔡和森与毛泽东通信中那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以及毛泽东“没有一个字不赞成”的坚定回应。

“恰同学少年”主题广场的拍摄,我们聚焦展现青年毛泽东“中流击水”的壮志豪情。我查阅了《毛泽东年谱》和早期革命者回忆录,重点了解他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组织同学于寒冬横渡湘江、以强健体魄砥砺意志的史实。我立于广场,隔江凝望青年毛泽东雕像,我面向镜头,将文献中“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理念与眼前奔流的湘江联系起来。作为主讲人,我在一段画面的同期声中,引用了《沁园春·长沙》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江风呼啸,吹动着我们的旗帜,也仿佛翻动着历史的篇章,让我在讲述时感受到了强烈的现场感。

带着湘江奔涌的豪情拾级而上,岳麓山的爱晚亭静候着情感的终章。史料记载,青年毛泽东曾在此与师友探讨救国之道。而今日亭外嬉戏的孩童、悠然品茗的老人,恰似历史无声的宣言。眼前这幅“山河锦绣、黎庶安康”的盛世图景,正是对先辈赤子之心最深沉的告慰。

作为团队的主讲人,这次实践让我超越了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角色。扎实的文献研究赋予我讲述的底气,站在历史现场让我触摸到信仰的温度,而镜头语言则成为我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我深知,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要让红色故事真正“入脑入心”,需要我们这些讲述者用心去做到:以扎实的文献研究为根基,以真诚的情感投入为纽带,以创新的视听表达为手段。

 

此次实践彻底颠覆了我的角色认知:文献研究并非背诵素材,而是解读历史逻辑的钥匙;现场讲解不必追求完美台词,而需捕捉团队与历史碰撞的火花。当一位中学生在爱晚亭追问:“他们当年知道未来会胜利吗?”我猛然彻悟——红色传承的真谛,在于用历史的温度点燃每一个“为什么”,而非给出标准答案。

未来,我将继续行走于这条唤醒信仰的征途。因为真正的星火传递,不在于复述多少史实,而在于能否让聆听者在血脉深处,触到与先辈同频的共振。


责编/陈冰 初审/符婷 终审/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