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感言】初心无悔-湖南理工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

2017年10月09日 08:48  点击:[]

初心无悔-湖南理工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

 

(一)忆·似水流年

年少的我们,曾经钟情,曾经疯狂,曾经流泪,曾经忧伤,曾经屈膝,曾经无数次的背离,可是尽管如此,那时的我们还是选择了奔向自己想去的地方,推开了门,用力紧紧抱住了自己的梦想。

                                                      -题记

-初见你·湖理-

湖南理工学院(南院站)

校门口,我,父亲,一个背包,一只大行李箱,口袋里装着一张广州到岳阳的火车票。

当湖理的风第一次拂过发际,我心知这不解之缘便这样结下了。

犹记得和助班同学的初遇,陌生而青涩

烈日骄阳下、滂沱大雨里,军训时光一恍如昨;

团学会、通讯社的面试,依旧清晰可见……

那些逝去的光阴,那些回不去的美好,已悉数定格在湖理的记忆中。

-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

小至三四室友,大至班级学院。只要有人,就会有圈子。

“119火警小分队”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室友,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次相遇。通过寝室文化节的默契合作,我们这个小圈子也迅速升温。此后的每天都因着互相的陪伴而更显珍贵。

(图为......卖室友啦~)

15-3BF

点点滴滴,与你共享。在这里,大家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一起欢度了两个春秋。聚餐时的温暖快意,活动前的辛苦训练,集体荣誉背后一张张满足洒脱的笑脸,全部定格在脑海里。

(图为班级聚餐)

(图为16届毕业晚会音乐之声话剧演出后合影)

团学会,遇见你

后来团学会面试成功,进入学科部,在那里遇见了可亲的学姐们,帅气的苏部长,还有一起共事的小伙伴。匆匆地,这段美好的生涯也已作别,只是那份工作时的充实愉悦、那份彼此间相互鼓励扶持的革命友谊都已埋藏心里。

(图为学科部最近一次聚餐)

社团不在多

说到社团,大一报了四五个,真正有所收获的是在手语队和轮滑社。犹记得平安夜前那两个星期的晚上,一小队人马聚集16栋厅,围圈练手语的模样,风里夹杂的淡淡沐浴露,洗发水的幽香,而外面,湖理的妖风正高调肆掠。也还记得2016年的6月18日,那时的我何其有幸见证了轮滑社的成立,又何其有幸能和这帮热血青年同处一片夜幕下,肆意踏轮飞扬。

(左图为手语训练后趣味活动;右图为轮滑社新闻部合影)

每一个圈子都像是一个供心灵休憩的驿站,有家的温暖,情感的传递,还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在大学里,每个人都应听从他内心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发掘兴趣,享受其中。我一直觉得,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在社会的泥沼中坚定不移,才能在选择的道路上顽强进取而不懈怠,只因他们已尝到生活中甘美的果实。而我,已深味这果实。

能遇见你们是我的小幸运。

(二)信仰

信仰于我,是尼罗河的月落、喜马拉雅的传说,高贵而圣洁,一如翻译这项神圣的事业。如果说进入湖南理工学院是种偶然,那么踏上外语学院英语翻译这条道路却是必然。

由于湖南理工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舒适的教学环境、以及丰富的书籍及数字资源,高考后我的第一个志愿就是这里,当然,我的第一专业便填的英语。热爱英语是源自对语言的一种执着追求,我想,中华文化已经够博大精深了,如果再能欣赏品阅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那于我而言便是最好了。而英语,这门世界通用的语言,将成为我抵达目的地的船帆,载我乘风破浪,载我赏花望月。

选择翻译,不在一瞬,而是在大学的第一场比赛——职业规划大赛的契机下,我第一次深深地解剖自己。细细思量后,选择了翻译。那时对于“翻译”二字的印象,还只停留在抽象的文字解释,只是大致清楚翻译分为笔译和口译。了解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日益活跃,需要大批英语口译与笔译专业人才,英语翻译人才供不应求,就业前景广阔。而笔译未来的就业方向有影视网站汉化、文学翻译、书刊编辑、机器翻译等;口译则是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影视译配等。

真正认识到翻译,是在大二开设了专业方向的课程后。翻译方向包含的课程有现代汉语、词汇学、英汉语言比较、中西翻译简史、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口译等。目前正在学习郭著章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后期还会学习英汉口译。大一一年接触最多的翻译就是《基础英语》课后练习题里句段的“英译汉”和“汉译英”,从大二起,便开始系统的教授一些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现在大三伊始,正在学习翻译的实用技能,不再是单句翻译,而是由老师挑选文段翻译,从而在翻译时养成一种整体思维,更加连贯,也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

爱上翻译,也是在大二。当毛新耕老师讲解中西翻译简史的时候,他利用多媒体设备给我们赏析了翻译大家们的成就,无论是两脚踏东西文化的林语堂,还是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都给予我无尽的瞻望,也使我明确了自己的道路。我要像诸位前辈学习,发扬中华文化,并成为那座贯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毛老师曾给我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他说:“一个外国人想问你有多高,如果他问‘How tall are you?’,那你一般是能回答出来的,可是外国的习惯用语却是‘How many feet do you have?’(这里的feet是“英尺”的意思),这时你会不会说‘I have two feet’(这里把feet理解为了脚)呢?”毛老师很幽默,话一出口,全班同学笑态百出。笑归笑,只是这背后的意义却值得我们深味。

我想,我是绝不要成为那个只有两英尺高的人的。

(三)砥砺前行

莫扎特曾经说过‘勇敢地踏上旅途吧’,我不知道路途的前方究竟有什么,但是,我们迈出了步伐,我们仍在旅途之中。亲爱的你,无论你即将步入师范、商务、韩语,还是翻译的殿堂,请和我一同前进吧。

我最喜欢湖南理工学院的图书馆,36000平米、11层楼的辉煌建筑;2000多个阅览座位;从清晨到傍晚,灯火通明,四处散发着辛勤与智慧的光芒。那人类文明的结晶,就这样凝结在一本本的书籍里。

我忆起“翻译是门艺术”这句话,想到一个翻译家,如果没有深沉的人文情怀,如果没有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意识,那么他将不是一个合格的译者。我时常感慨四年太短,作品太多,不能一一细读。如果一个人能利用好他在湖理的时光,不说读完10层书库,单只需一层也是受益匪浅的。闲暇之余,书海之中,也曾体验过何马的藏地之旅,品尝过尼罗河的圣水,聆听过蒋勋独到的见解,观摩过奥尔良大饭店的盛衰景况……这一切的一切才使得我成为今天的我。

再说翻译这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技艺,我该以何种姿态,才能得你精髓?

一、 要有扎实的听说读写基础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没有人是一开始就很优秀的,但是每个人都可以为了变得更优秀而努力。大一时,我们班主任黄珊老师说,要学会玩英语,而不是死读书。于是为了去体验英语的趣味,在老师的推荐下参加了南湖学院英语配音比赛,虽然后来赛绩不佳,但我并不觉得遗憾,因为我已深深感受到了这场声音的盛宴。由于大一的时候还不能报专四考试,于是在王革英老师的建议下,我报了四级以及后来的六级考试。目的无他,唯检验尔,毕竟大一一年是专业课最少,最轻快的一年。而四六级的成绩可以帮助了解到自己的专业水平是否下降。四级是裸考的,只有570多,六级倒是高出了20,大概是因为后来听说六级和专四水平差不多,吓得赶紧做了两套真题的缘故。后来参加了全国英语竞赛,遗憾败北了,但我决心再考一次。大二下半年,开始为演讲忙碌,由于性格上比较内敛,加之音量不高,在观众面前演讲曾一度困惑着我,但即便如此,为了翻译梦(因为翻译包括口译),我取得了校级演讲比赛决赛三等奖的成绩,虽然奖项不高,但至少我尝试了并克服了自己的怯懦。

(图为校英语演讲比赛合影,右一蹲为我)

二、 两种思维的灵活转换

在大二的英汉语言比较这门课程里,经过余东涛老师的讲解才发现翻译这件事其实是很系统的,如在句子结构上,在语言习惯上等。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比如说,Even if I were to be beaten to death, I will not tell.这句话,如果用英语思维来翻译就是,“就算你打死我,我也不说”,但是在汉语里,关联词和主语都是能感知到的,无需点明,意合下来便是“打死也不说!”更显汉语之地道。为了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需要广泛涉猎中外作品。有的人说,学英语就可以不学语文了,这我不赞同,虽然英语专业并没有开设汉语课程,但翻译,是贯通两种语言的艺术,千万不要自信已经了解汉语,汉语博大精深,自有其系统。在课余时间,可以在图书馆三楼文学楼多借些名家著作或散文来看。英语更是要每日阅读,每日翻译练笔。

三、认真&敬畏:

翻译大家严复曾说,“一名之力,旬月踟蹰。”翻译出来就是。“It often takes as long as ten days or even a full month to establish a term.”可见练习翻译的过程确实很花时间,不过慢工出细活,终会有所稗获。

翻译官张璐连续七年坐在总理旁边,担任翻译。七年里,这位外交部“高翻”,因准确翻译领导人引用的古诗词以及大方得体的形象广为人知。她曾说,无论做多长时间的翻译,永远都怀着一颗敬畏的心。

翻译,不是一个人的事。我们把作品翻译出来,不是给自己看的,而是为了将西方文化引进给国人看,同时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我想,对于翻译,应时刻保持一颗认真敬畏的心。

外语学院15-3BF刘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