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实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课点评
谭实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课点评
胡 小 颖
2020年12月15日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站在这里我感到非常自豪,谭实老师是外语学院2015年来第四位获得湖南省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和教学能手称号的教师,这也是本院连续三年在学校做教学观摩与研讨示范,充分展示了外语院教师总体的教学风范和能力。
谭实老师是我院优秀的青年教师,她专业素养很高,基本功很扎实。今天的课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谭实老师的教学实力,而且体现了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理念的在课堂教学上的革新。
胡小颖副院长在学校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课上点评
一、融入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时代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融入课程,挖掘不同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是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人才素养的主要渠道。语言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载体,也是传播媒介,因而传授一种语言的过程是传授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承载的意识形态的过程。对于英语专业课程而言,英美政治、经济和文化往往成为课堂的重点,而能体现中国元素的内容则很少,部分学生身上出现了中国文化的缺失。
在谭实老师今天的《综合英语》课堂上,结合课课文内容,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一方面引导学生不仅能逆向思考变老的益处,更能意识到人生的每个年龄和阶段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学习和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对比中西方的古代传说(从“长生不老药”到“长生不老泉”),进而引入孔子的论语。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学习西方文化和培养文化自信并不矛盾,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二、突出跨文化能力培养,创新外语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
在今天的课堂展示上,从引入阶段中关于“年轻”和“衰老”的讨论,到课文讲解中在对比的写作手法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年轻”和“衰老”,到最后一部分的跨文化思辨,都体现了对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视。
在多元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背景下,具备良好的跨文化能力,对于外语人才培养而言越发显得重要。在2020版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我们着意从认知和实践层面构建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一是打造文化课程模块,融通中西文化,使学生在认知层面获得跨文化知识;二是以标志性课程“中国思想经典导读”为引领,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描述中国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英语表达能力,即功能层面的语言融通;三是实践层面的能力拓展,即通过全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屈原文化传播基地、暑期带薪实习和出国交流访问等途径,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在真实情景中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意识与能力。由于教学中重视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我们学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在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中连续三年获得省级特等奖或一等奖,国家级一等奖。这种体系建构契合时代要求,已经成为我们学院的外语人才培养特色。
以上只是我个人想法,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