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书”获奖】清雅之音,喻之于怀——读《诗经》有感
清雅之音,喻之于怀
——读《诗经》有感
关于《诗经》,现代作家安意如写道,“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对于这样一首清雅的古曲,我唯求能喻之于怀,求能随其溯往,去到那样一个水意氤氲的世界荡舟、赏曲,听听内心自己的回响。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荒年,马乱而夕阳残破,人忧而孤雁堪解。 麻衣少妇弃下半筐卷耳,盈盈伫立。她嘴唇微张,无言而可见眼中万顷星河涌动。充饥之事尚不先忧,只是所思之人,身在远方,音信难达,使她失了心魂。而远方的征夫,也唯玄黄老马傍身,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维以不永伤。思之切,怨之深,他也只怪这乱世阻人长相守。
半筐野菜、大杯浊酒、两处相思,离乱年代最动人心魄的情感以《诗经》的四字韵句为载体,穿越时空的长河,直抵现代人内心最柔软之处。所谓,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爱情永远是人类最朴实无华的感情之一,是人类千古以来一直向往着的。《诗经》正是将人类这一共通的情感诉求融入绝美的诗句中,置之于一个特殊的时代,谱出一曲爱情的绝唱。。那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娓娓道出君子朝暮思容颜的深情以及盼得淑女芳心的纯粹;那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细腻刻画出纯情少女望穿秋水却不见恋人的幽怨与焦灼;那一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渲染了女子在凄风苦雨之夜骤见久别情郎的喜出望外;而那一句“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更使男子痛失贤妻、爱意飘零的悲恸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古来多痴男怨女,而《诗经》所传颂的真挚爱情就像散落在沧海中的明珠,弥足珍贵,乃至今天的我们双手捧起它,亦是为之动容。
除却是一曲悠远的情歌,《诗经》更是一幅生动质朴的生活写真图,在其中充盈着当时人们生活的喜忧哀乐。“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暮色已浓,暮色已浓,劳作之人为何还不归家?只因官家差遣,这才夜夜让寒露沾湿了衣襟。仅数语,苦于劳役而又迫于权势的低层平民便呼之欲出。“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实命不犹!”来自草芥小吏的不平之鸣在那个劳逸不均的时代也只是投石入海,难有回音。可即使是生存之境恶劣,生活之诉求难应,勤劳的人们仍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妇女们仍会掖起衣襟携芣苢归家,并因这一满载而归而畅快欢歌;人们仍然盛誉出嫁的好姑娘会使家庭和顺,兴办祭祀以祈求家庭人丁兴旺,福禄安康。《诗经》恰是披露了人民所受的苦难,讴歌了人民在苦难中乐观迎面生活的美好品质。这一内涵也说明了《诗经》是来自劳动人民、属于劳动人民、为人民所能欣赏的文学艺术,它袒露的忧民情怀与敬民情结也决定了它将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之中,而非以“阳春白雪”自居。这就是为什么直到现在仍有民间团体传唱《诗经》名篇的原因吧。
《诗经》的传世不止带给了后人回味无穷的诗韵和撼动人心的情感体验,也在道德修养层次启迪了后人。“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启迪了我们对待批评的态度。善意进言的人即使所言有失准确,也不算有罪过,听取意见的人在虚心纳言的基础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道出了为人处事中,有始而鲜有善终的惋惜,劝诫应有始有终的处事之道。“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更直言生而无尊严,死又有何惜,劝诫为人应有坚守尊严底线的风骨。这些箴言到如今都掷地有声,引人深思。这些是来自古人的处世智慧,也是滋养今人的文化土壤。无论文明发展到怎样的程度,我们对于这些高尚品德操守的追求之心一直没有动摇过。《诗经》在书卷中为身处虚浮俗世的我们提供了偏安僻静的一隅,让我们在赏阅中再忆起那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最无邪的处世之道,让我们即使因坚守原则而碰壁,也能寻得一份自我肯定,得以不失本心。
自古以来,《诗经》的艺术美和情怀美也一直为人们所推崇,由其是在重视传承传统文化的今天,《诗经》每一次的焕活都让人们如痴如醉,惊喜而感动。以《诗经》诗词为基础,在原诗歌隽永意蕴之上糅合现代审美理念而创作出来的歌曲作品一经歌手虔诚深情的献唱,就在人们心中掀起无数涟漪,使心生向往。据《诗经》情境创作的歌舞剧更是为人们欣赏古老诗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提供了一场文化盛宴,进一步将《诗经》带进了人们的生活视野。同时,在文化交流范围日益广泛和程度日益深化的今天,《诗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大有走向世界大放异彩的势头。这也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传承《诗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弘扬《诗经》的传统美也成为了一份文化担当,在我看来,若从小处着手,则诵读《诗经》是最基础的;若从大处着手,就应该要让世界领略《诗经》的独特风韵。
赏之,《诗经》实为一首清雅的古曲,能陶醉感官,能触动心弦,亦能洗净魂灵。
外语学院 毛青
联系方式:19974122584